2024年7月7日 周日 晴
(1)准备新旅程
今天逆时针环土耳其之旅开始了。上午,领队徐老师老师带领驾驶员们(团队的其他五位成员)去车行提车,其余人员在宾馆作最后的准备。
已经过去的在伊斯坦布尔的几天,让我们领略了这个横跨欧亚大陆之城的魅力。土耳其人民热情好客,不少当地人知道“上海”、“浦东”、“苏州”、“杭州”等等,我们的三脚毛洋泾浜英语也能派上用场,高大帅气的宾馆服务员常常拉住我学习中文,“宝马”、“奔驰”、“麦当劳”、“肯德基”、“帮帮忙”等词汇张口就来。
这让我们感受到这就是旅行,不是赶路, 不是打卡,不是拍照, 也不是炫耀。是走不曾走过的路, 看不曾看过的风景, 体验不曾体验过的风土人情……。
在路边的西瓜摊上与摊主(土耳其一教师)合影
(2)踏上新征程
中午时分,团队的六辆车全部到达,我们小组负责开车的是阿克先生。阿克兄驾驶技术绝对好,但参加户外运动却是第一次,所以,看上去很严肃,实际上是有点小紧张。
小组内负责导航的是鄙人领舞妖腰先生,负责乘车的是两位女士:秋秋和虹虹,充满期待的新旅城开始了……。
一出发就发生状况,原以为我们是第五辆车,紧紧盯住前面的车就没问题,不料车一开动,前面车辆一下子不见踪影,导航因网络问题暂时不起作用,乖乖隆地洞,找不着北了!
“紧急中,要冷静!”马上靠边,联系领队,检查网络,重新导航,再次启动……。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来到号称以主跨2023m成为世界已建成最大跨度悬索桥的土耳其1915恰纳卡莱大桥,这雄伟大桥的背后,充满了中国“密钥” 。
(3)恰纳卡莱的黄昏
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来到自驾游的第一个住宿地——恰纳卡莱。
夜色中的恰纳卡莱,街道干干净净,俊男靓女的脸上洋溢着明朗的笑容,完全不像一个伊斯兰的城市;
夜色中的恰纳卡莱,游人如织,食物美味,海鲜堆满了柜台;
市民与游客漫步其间,感受海风轻拂,聆听潮汐低语。万家灯火与星月交辉,交织出这个“爱琴海明珠”的一幅生动立体的夜景画卷。
2024年7月8日 周一 晴
(1)恰纳卡莱的清晨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爱琴海上,金色的光芒与波光粼粼的海水交相辉映,恰纳卡莱,如梦似幻,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清新、浪漫,一切赞美的词语都不过分。
《希腊神话》中的一个金苹果,让这匹特洛伊木马充满了血腥味。但此时此刻沐浴在晨光中的木马却宁静、安详。
恰纳卡莱市中心有一匹特洛伊木马,这是2004年《特洛伊》影片中使用的木马。在特洛伊古城遗址还有一匹,是由土耳其艺术家赛乃木奥卢在1975年用从喀兹山脉带来的松树建造的。
海岸蜿蜒,游艇林立,晨光映照下的码头就像镀金的雕塑。
(2)特洛伊古城遗址
特洛伊古城遗址是4千年前的古城,闻名于世。遗址证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所记载的公元前13-12世纪希腊人用木马计攻陷特洛伊城是历史事实。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记述: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是由于普里阿摩斯国王的儿子帕里斯引诱走了希腊斯巴达国王梅内莱厄斯的妻子、希腊最著名的美女海伦。斯巴达国王为了夺回爱妻,告诉了他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于是阿伽门农出面组织希腊各城邦盟军,亲自担任统帅,率领由1000多艘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渡海进攻特洛伊城,从此爆发了特洛伊战争。希腊士兵把特洛伊围困了十年,却始终不能攻占这座城池。后来,希腊军中最有智谋的英雄奥德修斯想出一条妙计,他们造了一只巨大的木马,内藏伏兵,然后全军撤退,待特洛伊人将木马拖入城内后,半夜里木马内的伏兵悄悄杀出,打开城门,希腊人里应外合,攻破了特洛伊城。
特洛伊古城遗址坐落在平缓的城堡山脚下,进入古城遗址,首先看到的是古城的外城墙。
1893年多尔菲尔德挖掘雅典娜神庙遗迹。
德国考古学家H·谢里曼19世纪在这条沟里首次发现古城遗址,获得大批古物珍品。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特洛伊城是虚构的。1871-1890年,德国考古学家H·谢里曼发掘特洛伊古城遗址,特洛伊的真实存在才得以确认。1893-1894年,德国考古学家W·德普费尔德继续主持发掘。1932-1938年,美国考古学家C·W·布利根又在此发掘。目前,特洛伊已成为土耳其的游览胜地。1998年,特洛伊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海边的橄榄树
我们的行驶速度始终比较从容,所以当团队中有的同伴已经到以佛所探秘时,我们在紧赶慢赶在途中。于是,领队徐老师叫我们直接向着驻地进行。在赶往驻地的途中,偶遇一个海湾,于是就下车溜达一圈。
这个不大的海湾,风景宜人,靠近海边有茂密的树林,起先不知是何植物,用软件一查原来是橄榄树。突然,“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齐豫纯净、高亢的歌声在耳边响起,一种难于言表的情感涌上心头……。
年轻人搏击海浪的矫健身影让人看到无限活力,天空,海洋,橄榄树……,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丽和宁静。
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大,不论你身处何地,只要充满对梦想的执着和对生命的热爱,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都能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橄榄树,从而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命和未来。
(4)“small and small”
继续赶路,穿隧道、过海滨公路,近距离接触爱琴海令人动容的粼粼碧波……,一路前行让我们收获了美好与喜悦。
今天我们是第一个到达入住宾馆,用半生不熟的英语,与宾馆服务员经过一阵手舞足蹈的交流后,得到“small and small”型的客房(标准房非大床房)时,我们都兴奋得手舞足蹈……。
2024年7月9日周二 晴
(1)“土耳其的宝贝”以佛所古城
吃过早餐后,我们就直接驱车前往了以弗所遗址。
以弗所(Ephesus)曾是罗马帝国亚细亚行省的首府,巅峰时期是仅次于帝国首都罗马的帝国第二大城市。然而在公元6世纪前后,以弗所通往爱琴海的航道开始淤堵,城市逐渐萧条,再加上地震和人为的破坏,最终淹没在岁月的尘土当中。如今展示给游客的已出土的遗址区域,据说只是曾经城市的一小部分,目前挖掘出来的大约只有15%左右,仍有很大一部分埋在黄土当中,尚待发掘。
以弗所遗址有2个大门,北门称为“下以弗所”,南门称为“上以弗所”,“上下”的区别是地势的高低,根据前一天游览过的队员的建议,我们选择的是从南门乘坐马车到北门,由北门的“下以弗所”进入的景区。这样游览结束后南门出来直接上车开路,因为停车场在南门。
我们一行四人正好乘坐一辆马车,车费是每人100里拉。
以弗所门票售价40欧元/人,虽然门票并不便宜,但来一趟伊兹密尔,主要就是要打卡以弗所,所以也就无所谓贵不贵了。
进入北门后,穿过一段林荫大道,看到几处遗迹,也不知是当年是什么场所,估计是“Roma Baths”(罗马浴场)遗址,因为罗马浴场在当时不仅仅是洗澡的地方,还是社交、娱乐、休闲的场所。
这条笔直的大理石街道——阿卡迪亚内大道(Arcadiane),其命名来源来自4世纪末下令修复道路的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尔卡狄乌斯(Arcadius)。这条大道从大剧场直通港口,长600米,宽11米,全部由大理石铺就。在当时,乘船来以弗所的人们一下船就能远远地看到大道尽头壮观的以弗所大剧场,必定会为这座城市的宏伟壮丽所折服。时至今日,爱琴海通往以弗所的航道早已迂堵,海岸线已经远在城市遗址十多公里之外。
俯瞰当年的露天集市遗址,整个集市呈正方形,是以弗所最大的市场。在罗马帝国时期,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各类商品就在这里交换,造就了以弗所的繁荣。
(2)The Amphitheatre(露天剧场)
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露天圆形剧场可容纳25000人,据说是古代世界最大的露天剧场,可以容纳2万5千人。这里除了用于戏剧和音乐表演的场所,也是政治、集会和公众活动的重要场地。
美女历史老师戴仙园坐在大剧场的大理石台阶上浮想联翩:当年苏格拉底是否在大剧场对民众做过演讲?是都到过露天集市?是否踏上过以弗所的街道?因为在以佛所博物馆里,藏有苏格拉底的大理石头像。
Library of Celsus(塞尔苏斯图书馆)是以弗所最美丽的建筑之一。图书馆的外墙由原始材料精心重建,在城市中显得十分醒目。这座图书馆最初建于公元125年,为了纪念公元105-107年在罗马帝国担任罗马亚洲总督的古希腊人蒂伯斯•朱利叶•塞尔苏斯•波乐曼努斯。塞尔苏斯用自己的个人财富支付了图书馆的建造费用,并被埋葬在图书馆下面的石棺中。当年图书馆收藏了12000卷书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宝库之一。图书馆在公元3世纪的一场地震中被摧毁,塞尔苏斯图书馆的废墟被挖掘出来以后,土耳其人还没法复原,是在奥地利考古学家的帮助下,才修复了如今能看到的图书馆外立面。
一路向前走着,听着旁边在讲解的导游说,这条是库雷特斯街,是古代以佛所的主要街道,右手边是各种商店或者神庙,左手边则有一片建在半山腰上的住宅区域,这片区域是当时以弗所的豪宅区,住的都是超级富豪,这些住宅的面积远远大于普通的民居。
这片区域目前已经围起来,需要单独购票才能进入。
导游大叔首先介绍的便是南门入口处的一座Roma Baths(罗马浴场)遗址。罗马浴场在当时不仅仅是洗澡的地方,还是社交、娱乐、休闲的场所。当时罗马男人在洗澡时会用金属刮板刮掉身上的污垢,这些刮下来的东西会被罗马妇女争相收集,视其为美容护肤的佳品。
都说中国的木制建筑在岁月的长河中如何如何难以保存,而欧洲诸国如古希腊、古罗马的石制建筑又如何如何经得起岁月的风霜。
但实际上,无论是木头还是石头,都无法匹敌时间的力量:眼前以佛所的石头城邦或者建筑,到现在也有只剩断垣残壁。
不管多么辉煌坚固的事物,都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所以把握当下,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3)博德鲁姆
从以佛所出来,紧赶慢赶,总算在下午时分来到博德鲁姆。博德鲁姆位于爱琴海的最南端,处在爱琴海与地中海的分界线上。
超过40℃的高温让人汗流浃背炽热的阳光让人口干舌燥,一个人在海边闲逛真是有点戆大结格(傻乎乎)。
博德鲁姆据真是具有掉进爱琴海的蓝与白,湛蓝的海水、雪白的房屋、精美的游艇、健硕的水手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远眺博德鲁姆城堡,这座古老的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望着厚重而坚固的城墙,仿佛在聆听着悠久的故事。
街道的尽头树圣尼古拉大教堂遗址,这是一座建于18世纪至19世纪的希腊东正教大教堂。在1923年之前,教堂被居住在该地区的希腊人用做礼拜中心。
博德鲁姆,地处爱琴海、地中海交汇处的风光确实令人陶醉。
(4)路上的风景
离开了博德鲁姆,向今天的驻地进发。已经是是自驾游第四天了,行程公里数也在不断增加,从刚开始的81809到刚才的83126(当然还在不断增加)。
我们的车速在团队中是最稳当的,我们虽不能和追风少年相比,但我们是享受驾驶,享受途中美景。鲜花、海景、青青的山岗……,一切都令我们陶醉。
辛巴克的拿铁味道细腻,含有微妙的奶香味,又同时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咖啡味。让我们享受了美妙的下午茶。下午茶的人,因为他们必须有一杯轻松的早上咖啡。
山间公路弯弯曲曲,盘旋在这样的公路上,我们时时享受着几乎是180︒的急转弯。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有时候路上即使只有一棵树,那也是一道独到风景线。更何况还有乡间的独家小楼、农家小院晾晒的果品、沿途的厂房、瑰丽的晚霞……,都令人目不暇接。
2024年7月9日 周二 晴
(1)棉花堡
棉花堡土耳其著名的景点,位于土耳其的西南部,在罗马时代就是著名的温泉度假胜地。现在这里依旧保留着罗马时代的古建筑遗迹。棉花堡和附近希拉波利斯的遗迹,在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
棉花堡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景区,里面有古迹,有博物馆,有白色的岩石区,也有温泉泳池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主要游览了白色的岩石区,我们是从南门进入景区的。
网上晒出的照片很多关于棉花堡的美照,在我看来,此照片有点“照骗”,网上照片上白花花的云朵岩就像童话世界,而现实看到的效果并非如此。
形成棉花堡的坡地长2700米,高160米。进入白色岩石区要求游客脱鞋,估计这是为了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需要。
(2)棉花堡里留倩影
在乳白色清澈的温泉水中,留下难忘的倩影,包包和红丝巾都成了美妙的点缀。
不管大人小孩,都在此“跌爬滚打”,浑身黏满白色粉末(碳酸钙)。
或许是气温太高的缘故,景点的水比往日少多了,水池都成了裸露的岩石。42°C的气温,让人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景区内满眼的白色,似乎让人得了雪盲症,拿着相机、手机瞎拍。再加上保护世界遗产的需要,游人只能赤着脚踩在岩石上前行观景。一脚踩上岩石刺,那脚底是钻心的疼。所以,我拍照时的表情很是尴尬,真是“皮笑肉不笑”,摆poss有点“张牙舞爪”。
头顶炎炎烈日、脚底“痛不欲生”、两眼“黑铁木托”。这棉花堡玩得太让人印象深刻了。不过,我们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赤着脚走路了,棉花堡能让我们的双脚再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也算机会难得。
喜水而嬉水,这微绿的水池成了游客的洗脚池。这里水温常年保持38℃,头上烈日炎炎,脚下温泉潺潺,真是温暖透顶,从脚底心热到头顶心。
从上往下看,白色的石灰岩坡面正在缩小。当我们站到坡顶时,一眼望去,原来洁白的白色坡面,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黑灰色的岩石。源源不断的滚滚人流来棉花堡踩踏世界遗产,或许这人类共有的大自然的馈赠在不远的将来会消失殆尽。小伙伴们,要欣赏土耳其棉花堡的美景,请赶紧来吧。
(3)希拉波利斯博物馆
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就位于大名鼎鼎的棉花堡的上方,在考古学界有“圣城”的美誉。博物馆分为3个独立展区,第一个展出引人入胜的石棺,第二个展出的是出土的小型文物,第三个展出的则是古罗马时代的雕像。
古罗马从哈德良时期以来,丧葬习惯开始以土葬代替原先的火葬。权贵与豪门的丧葬则采用起石棺来,因而石棺上面也成了雕塑家的用武之地。随着年代的发展,这种石棺后来制作得越来越考究,石棺上的雕刻也愈来愈繁复,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与墓葬有关的浮雕艺术品。盖子上雕刻的是主人的形象,四周雕刻的是主人家里的故事。
在雕像馆里,有一尊手持面具的演员雕像,出土于古城的大剧场附近。在古罗马,戏剧是由古希腊传过来的,但是在在古希腊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人们不喜欢她们在公共场所抛头露面,上台表演更是不大可能。因此,戏剧中的所有演员都是男性,即使女角也由男演员来扮演。
(4)路边的西瓜摊
出了棉花堡,我们就往今天的驻地绿石酒店进发,路程比较远。
路边西瓜摊成了我们最好的歇脚处,更何况摊主也是教师,故而交谈起来就格外亲切。
与可爱的土耳其小朋友合上一个影,最后是充满真情的一句:Welcome to China.
(5)乡村别墅
想不到这个绿石酒店是处在在“哈里胡同哈达村”(犄角旮旯)的乡村别墅。不过环境非常好,别墅前面是一池碧水,非常诱人。夜幕降临,泳池边灯光闪烁,几位爱好游泳的队员忍不住下水一展泳姿。
我差一点将包包忘在游泳池边的躺椅下,好在队友徐辰及时发现并交还与我,真是感激不尽,旅友间的友情是真是纯真珍贵。(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