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月的连环画
上世纪六十年代,家庭照片普遍不多,大部分放在镜框悬挂于墙上,多余的保存在抽屉中。七十年代流行相册,将照片系统规范的管理了起来。相册由较硬的纸板做封面和封底,中间分页使用比较厚实的书皮纸。照片用两只或四只三角形的相角卡卡住,放在适当的位置,相角卡背面涂上浆糊或胶水固定。这种相册的好处是大小照片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在主次摆放、疏密程度上随意布局。八十年代彩色照片普及,尺寸比较统一,常见的尺寸包括4x6英寸、5x7英寸、8x10英寸等。4x6英寸是比较常见的尺寸,用于一般的照片打印。5x7英寸的尺寸则常用于一些特别的照片,如家庭照片或专业摄影作品等。与之配套的大容量相册大量被家庭选用,每本相册中间的塑料袋容量在50-200张之间,大大方便了照片管理,我所在的企业档案室也大量使用了这种定制的相册。随着婚纱照,儿童照高档化发展。相册越来越艺术化,照片存放的虽然不多,但重量翻了十几倍。还有部分照片只能单独摆放,无法入册,不仅尺寸越来越大,使用的材质也种类繁多。大致有普通纸质、皮质、水晶、烤瓷、亚克力、合金、PU皮面等,质量与价格正比例提高,有的价格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照片,做为一种实用有效记载史实的工具,对提升生活品质是有裨益的。当静下心来时,一页一页的翻阅相册,那逝去的岁月就如同电影般的在眼前放映,那泛黄的、有疤痕的记载着远去的岁月,那兴奋的、伤感的表情道出了时光蹉跎起伏。方寸图片上岁月成了流淌的河水,有了声音,有了色彩,更有了情感。我家有十几本相册,里面保存了从我母亲年轻时青春照,到我成长的过程留影。从我们结婚的黑白照片,到两个外孙一年一变样的多彩影像。从我和妻子与同学囊中羞涩的青桔年代,到我岳父岳母与他家人的亲密瞬间等等。只要有照片,我都精心保留。相册由全家综合相册,发展到分人相册,分人相册又增加了续册,直到用电脑保存电子相册,实体相册才终止增加。每每翻看时,心中总会泛起层层涟漪。
相册中有我妻子一张百岁(出生一百天)与岳父全家的大合影和一张与尤叔家二姐的合影,每当看到这两张照片,她总会回忆起幸运的童年。我妻子是在她出生几天时被我岳父岳母领养的。她1958年出生在唐山市郊区农村,排行老六,家境十分困难,被迫送人。岳父母在38岁时才收养了女儿,女儿过百岁时,岳父将丰润老家的弟弟妹妹全部叫来庆贺,并去照相馆照了那张全家福。我妻子的童年是在众星捧月,生活质量远高于邻里孩子的环境中度过的。与尤叔家二姐的照片,更是人间之美好之佐证。她被抱养过来之后只能喂些奶粉,养母听说人奶最好,就找尤婶商量能不能匀出点人奶来喂女儿,没想到尤婶特别爽快的答应。当时她二女儿刚出生两个多月,食量很大,剩给她奶水根本不夠吃,饿的哇哇叫,尤婶就熬些面糊喂她。在她俩十七岁两家相聚时谈起此事,笑谈夹杂着泪水,感慨万千,小姐俩牵手去了照相馆,留下了那张纯情的照片。
有一张我当兵前与九个同学的合影,每次看到照片五味杂陈。小洪是我小学和初中的朋友,地震时失去了父母。地震初的那段时间,我父母把他揽于我家,待如亲子。他也非常勤快,独立生活之后,与我家处的十分融洽。那时物资短缺,他常去附近县区集市购物,我母亲就让他捎带一些回来。有一次发现让他买的药酒虚报价格,骗我母亲的钱。我对他也没明说,就买了两瓶同样的药酒让他看。他自知理亏,就断绝了和我的来往。大约二十年后,我在秦皇岛海边见到了正在做海蛰生意的他,急忙跑过去,想和他说说话,叙叙旧情。他和我简单说了几句话,就匆匆走开了,把他老婆留在了那里,至今我也没琢磨透他的心思。数十年间,也曾见过几次面,总是我主动找他说话,每次都是三言两语,如同匆匆过客。本来他有错在先,为什么我如此对他呢?主要是感恩在我当兵那几年里,他对家有过许多帮助。尤其有一次我弟弟在学校挨了欺负,他以大哥哥的身份去为我弟弟去撑腰,从那以后再也没挨欺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都步入老年,每次看到我们的合影,就想起他的好,他的错早被抛到九霄云外,多么希望兄弟之间相逢一笑泯恩仇啊!去年我从苏州回唐山,想把合影中的九个同学叫到一起聚聚,结果很不如愿。连海已去世几年,金宝和德富因中风瘫痪在床不能外出,大发远去儿子家居住,小洪很难联系上。掐指一算,53年的光阴已逝,难免黯然神伤,浮想联翩,而更多的是自豪和珍惜。
十、孙辈的笑颜
有人说,中国的五零后是经历最复杂的一代,物质与精神感受如同过山车,尤其是童年的苦涩。当两个外孙相继出生后,生活环境变化已天翻地覆,完全不可比较。数码相机已十分普及,给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提供了大大的便利。两个外孙都出生于台湾,但成长与大陆,是我们夫妻把他们抚养如今上了初中和小学。他的祖辈都是比较传统的蓝营人士,是中华文化忠实拥趸者。即使如此,我也把让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党的认同坚持从幼儿抓起。
大外孙一周岁多时来大陆,我亲自开车去北京机场接站,并住在了北京天安门附近旅馆。第二天陪他们看升旗和参观故宫,感受祖国的温暖。孩子太小不懂事,我们就极力逗他笑。他意外地很捧场,留下了天安门前的灿烂笑脸。
去年国庆节前,小外孙的学校让提供一张节期活动照片。我带着他四处寻找拍照的场景,正看见一家商铺门前的国旗迎风招展,我让他举起右手向国旗敬礼,连拍了几张照片。这十几年,我给他们拍了许多微笑或大笑的照片,唯独这一次,我选了一张面孔十分严肃的打印出来交给了学校。
由于数码技术使照相成了近零成本,每年数码相机和手机中的照片不计其数,只能有选择性的打印出来。为此,专门购买了彩色喷墨打印机,出故障后没去维修,照片利用电脑硬盘保存起来。目前,已用了五块硬盘。视频占用了70%,照片占了20%。用电脑或手机保存照片虽然具有储存量大和播放软件增加艺术性外,相册的特殊魅力依然不可替代。我尤其喜欢看孙辈欢笑的照片,因为他们生活在了值得欢笑的年代,生活在了可以欢笑的国土上。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