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之交,万物华实。”夏令热天时间一般是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七个节气。中医强调“人与天地相应”、“天人合一”,自然界的变化必然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主张“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即要遵循四季的特点来养生,不能违反自然规律,才能不病。
夏天的特点
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季节,气候炎热,植物开花结果,生机昂然。人体阴气内伏、阳气外发,活跃于机体表面,气血运行相应旺盛,新陈代谢也随之旺盛。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使汗液排出,调节体温。由于这些原因人体的消耗也相对的增加。同时《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主宰人的精神活动,是生命之根本,位于横膈上面,属于阳,具有火热的性质,夏天心火旺盛,人的情绪也容易于激动。
夏天的常见病
中暑。由于工作条件改善,中暑重症已经少见,但在气候骤升及室内温度很高时也可发生。尤其是产妇、老、弱,病患等人,更应引起重视。中暑轻症俗称“发痧”,头昏、头痛、发热、胸闷、恶心呕吐、口渴、全身疲乏和酸痛,烦躁不安等症状;重则神昏痉厥,危及生命。但是夏日过于贪冷,也可致病。中医称为“冒暑”,即今之暑天感冒。
肠道传染病。夏令吃了霉变发馊的食物,或不洁的食物,或蔬菜上有残留的农药,均可导致食物中毒。老年、体弱人群食用瓜果、冷饮、冷食过度,一旦受寒着凉,也极易发生肠道疾病。
虫媒传染病。天气炎热,蚊蝇骤然增多,蚊子可传播疟疾、丝虫病、乙型脑膜炎等多种疾患;苍蝇是肠道传染病(如伤寒、痢疾、霍乱等)的重要传播媒介。还有其它虫类和毒蛇的伤害。
情绪不宁。因暑热天气,容易情绪不宁。特别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由于情绪过分激动、发火动怒可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突然升高等症状,甚至猝死。或“血之与气”,上冲于脑,蒙蔽清窍,导致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夏痿” “疰夏”。中医认为一切生命活动随着昼夜交替、四时变更,呈现着周期性活动。近代科学证明,肝的解毒功能、胆汁的分泌,一般夏天降低,冬天升高,因此有的人入夏以后食欲减低,体重减轻,倦困乏力,中医称成人为“夏痿”,称幼儿为“疰夏”。
夏天的养生
中医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心气通于夏,养生先养心,首先要做到“使志无怒”,必须及时调整心态,避免情绪过分激动,保持心情愉快,在夏天尤为重要的。紧张、烦躁、忧虑、伤心、失望、愤怒、嫉妒等各种负面情绪对健康都不利,长期得不到缓解,可以抑制人体的免疫功能。
防暑降温。预防中暑要采取综合措施,一要加强通风和降温设备;二要合理安排劳动时间;三要注意个人防护;四要及时补充水分,或中药青蒿、荷叶、薄荷、绿豆、乌梅,任选一种作为清凉饮料(酸性饮料不可盛于涂锌的容器中,以免中毒)。室内空调,温度不能太低,并要定期开启窗户,保证空气流通清新。
注意卫生。环境要整洁,清除卫生死角,防止积水,消灭蚊蝇滋生场所。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不能长时间的穿不透气的衣裤等。
保证休息时间。夏天白昼时间很长的,要注意劳逸结合,安排午睡为宜。
适当户外活动。晨起(不宜空腹出行)或傍晚,散步、舞蹈、太极拳、健身操等,因人选择。总之要避开烈日,雾气。老年体弱者不宜做剧烈和持久的活动。
饮食营养。夏天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季节,食欲普遍下降,食量减少;相反,天气炎热消耗增加,这时人体的消化功能又受影响,所以一定要适当地增加营养,特别要注重补水、补钠、补钾。多饮绿茶,绿茶有清心降火、解烦止渴之功效,红茶偏于温性、滋味甜醇、有暖和肠胃之功效。多吃蔬菜,如豆类、黄瓜、冬瓜、丝瓜、苦瓜、莲藕、青菜、西红柿、马兰头,以及紫菜、海带、马铃薯等;多吃水果,如西瓜、哈密瓜、香蕉、草莓、桃子等;瘦肉、鸭、蛋,鱼、虾之类也不能少。热天宜清淡,清淡是指不要浓油赤酱,以清蒸为好,但不等于吃素,也不可以暴饮暴食。还有人认为吃剩的饭菜放在冰箱内就太平无事,事实上冰箱并不安全,饭菜放得太久,变成了细菌的温床,使食品变味、变质,吃了反而有害。放过冰箱的多余饭菜要重新加热煮沸。夏天食疗推荐:绿豆